Writer: admin Time:2025-08-13 Browse:164
一粒种子,一个世界。中国种业正以技术创新与政策护航为双翼,飞向更广阔的全球市场。
在全球化浪潮与种业振兴战略的双重驱动下,中国种业加速融入国际产业链,成为保障全球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。
2026中国国际现代农业科技展览会(以下简称“展会”)将于2026年3月17-19日在国家会展中心(上海)盛大开幕,种子是展会的一个重要板块。
展会聚焦种子出口政策突破、技术壁垒攻坚与国际市场拓展,为全球种业提供全产业链合作平台。
审批流程优化:农业农村部取消省级审核环节,允许自然人引进种质资源,并实现进出口审批全程电子化,显著提升贸易效率。
税收减免加码:动态调整《进口种子种源免征增值税商品清单》,对甜玉米、芫荽等种子免征关税,降低企业跨境运营成本。
法律保障强化:新修订《种子法》明确禁止进出口假劣种子,建立种业国家安全审查机制,同步规范境外制种与引种试验管理。
中国种子凭借高产抗逆特性与技术适配性,在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国家实现规模化落地:
技术输出带动贸易:武汉“红莲稻”在马来西亚试种产量达每公顷11.08吨,较当地品种增产120%,获三年3000吨订单;其抗高温、抗病虫特性已覆盖巴基斯坦、菲律宾等10余国。
特色种源首闯欧美:青海自主培育藜麦种子成功出口西班牙、丹麦,实现全国藜麦种子“破冰”之旅;湖北玉米种子登陆安哥拉,安徽玉米种进入乌兹别克斯坦,新兴市场占比提升至37%。
境外基地赋能本地化:企业探索“技术+基地”模式,如武汉庆发禾盛在巴基斯坦推广双低油菜品种,帮助该国食用油自给率提升30%,节约外汇超2亿美元。
欧美市场准入收紧:受关税壁垒与区别性贸易政策影响,2023年我国对欧美日韩种子出口量同比下降15%。
合规成本高企:目标市场检疫要求差异大(如乌兹别克斯坦强制要求官方推荐注册),检测认证成为“卡脖子”环节。
技术标准接轨国际:推行国家种子认证制度,该认证被视作国际贸易“通行证”,覆盖质量管控全链条;
检测能力前置布局:武汉庆发禾盛建成华中首个ISTA国际认证实验室,破解检测结果跨境互认难题;
供应链韧性升级:小麦种企加速在东南亚、东欧设立区域制造中心,构建“本地化生产+市场定制”网络。
集中展示国内优质种质资源:以中研益农、荃银、捷利亚、华美、庞氏在内的一批的优质种子出口企业展示最新的种子品种和技术;
权威种子行业会议:展会同期将举办国际种业发展与贸易论坛,邀请行业专家、学者及企业家深入讨论种子贸易形势等议题;
国际深入交流合作:邀请国际种业代表团到会参观并组织见面会,深入交流并开展种子进出口贸易合作。
中国种业的‘出海’已初具规模,2026年展会将聚焦新兴市场增量、国际规则适配与全链条服务,推动种业从‘走出去’到‘融进去’的质变升级。
电话:400-123-4567
Email: admin@baidu.com
传真:+86-123-4567
手机:13888888888